日本,要混出頭了

誰的不幸?誰的大幸?

不知不覺,旁邊的小鄰居,要混出頭了。

別慌!

我說的只是股市。

今天,日本股市雖然收跌,但此前連續第9日走高,日經225指數達到31352點,突破泡沫經濟崩潰后的高點,創出1990年7月以來新高。

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中國人喜歡說士別三日,就當刮目相待,那三十年后呢?

剛剛結束的G7峰會,好事者只會冷嘲熱諷,但岸田文雄的意氣風發,又有誰察覺到了?

難道你真的天真地認為,日本的這一次熱度,僅限于股市?


01

熟悉的陌生人


對于日本這個國家,我們真的太熟悉,也太陌生了。

說熟悉,是不僅因為一衣帶水,也因為我們很少從其他地方,看到這么多自己的影子,語言、文字、風俗,甚至文化。而說陌生,又因為我們無法想象,如此相似的兩個國家,在過去的百年,會疏遠到如此地步,甚至一度兵戎相見,快意恩仇。

或者,我們真的是時候重新審視這個鄰居了。

要搞明白日本這個國家,有兩段歷史必須再看一次。

先說奠定現在世界格局的一個大事件——二戰。

作為戰敗國,1945年的日本基本被打殘了,用滿目瘡痍來形容都算客氣了。

但令人驚訝的是,它卻在隨后的幾年里迅速崛起,原因大家應該都能猜到。

沒錯,就是朝鮮戰爭!

作為最前沿的戰略補給站,日本的價值毋庸置疑,也因為戰爭需要,美國對日本來了180度的轉變,全力扶持它恢復工業制造業。

可以說,日本戰后的恢復,以及后來的崛起,都是拜戰爭所賜。

只是,前期是熱戰,后來變成冷戰。

在1950-1991年之間,美國有一萬個理由去扶持日本成為強國,究竟為啥?

從地緣格局上看,日本的戰略位置對老美實在太重要了,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這個屏障失守,那太平洋基本可以長驅直入,然后直接殺到加利福尼亞。

可能有人說了,太平洋不是還有關島、夏威夷軍事基地嗎?

這個嘛,忽悠一下其他人可以,你能忽悠俄國人和美國人自己?

如果還不明白,可以百度一下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都講了啥。就因為日本的存在,俄國人的太平洋艦隊即使再牛,都會被攔截在一個窩里,三胖的導彈再能飛,面對日本的攔截也很頭疼。

另外一段歷史,要早差不多100年,那就是明治維新。

其實,從1860年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基本倒向了西方。不對,是徹底、全面倒向,再具體一點說,是倒向美國,原因還是地理位置。

在航海時代,要觸達亞洲貿易,美國的第一站基本就是日本,也只有美國最在乎日本的價值,真正用堅船利炮把日本逼入現代歷史的,也是美國人。而另外一個貿易集散地--歐洲,面對的是大西洋,犯不著擔心太平洋的事。而且,美國也有足夠的實力扶持日本,不管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

雖然中間日本人腦子進了水,竟然在美國老大哥頭上拉屎,但很快在兩顆原子彈的教訓下,乖乖臣服,做回了小弟,直到今天。

為什么日本會如此心甘情愿跟著美國混?

我想原因很簡單,三個字:有肉吃。

這點還真的要佩服一下老美的手段,和蘇聯一味只會拉膀子干架相比,老美則更懂得金錢和文化的價值,因為最終要搞定的,還是人心,給他們錢,讓他們爽,其實比打架更能讓人屈服。

恰好,老美又有這方面的能力。

所以,別再問為什么日本人自降身價,甘愿做美國人小弟?

這種問題,就像老板問你,為什么那些牛人都不愿意來我公司上班一樣,難道自己心里就沒點逼數?

可以肯定的是,在跟誰混這個問題上,日本人是一路走到黑的。


02

失去的三十年


問題又來了,既然跟美國人混得這么好,為什么1990年代后,日本就停滯不前了呢?

本來還以為只是失去10年,后來20年,現在已經30年了。你問現在的年輕人,知不知道當年的日本有多牛逼,他們多半一臉懵,而對日本那個輝煌的年代還有印象的人,恐怕頭發都白了吧。

這當中的原因很多,什么美國人忽悠日本人簽了廣場協議,日元升值刺破經濟泡沫,房地產玩脫了,沒跟上互聯網技術革命,等等。

這些都沒有錯,但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看,而且這個視角可能更有指導性。

那就是日本對于美國戰略價值的下降。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回頭看一看,日經225指數在1990年1月到達巔峰的38000點,此后便一路下滑。

那個年代同時發生了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的事件:蘇聯解體。

是不是機緣巧合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蘇聯解體,葉利欽全面倒向西方的影響是,東西方軍事政治經濟全面對峙的局面一夜消失,敵人沒有了,那日本作為戰略前沿,價值何在?

與此同時,日本旁邊的大鄰居,在經過一番折騰之后,再次確立改革開放路線,與1980年代只是小心翼翼試驗西方市場經濟模式不同,這一次的市場經濟路線,更加深入,也更加愿意和美國親近。

這對于日本的打擊就更大了,本來戰略價值已經大打折扣,這會是真的翻盤無望了。

在隨后的日子里,美國人的戰略中重心,轉向了中東,沉醉于在那里拯救水深火熱的伊斯蘭世界。在歐洲,俄羅斯萎靡不振,老美完全不擔心;在亞太,老美也忙著和日本旁邊的大鄰居做生意發大財。

那個時候的日本,像極了被冷落的大房太太。

可能他們也曾無數次地拷問自己的靈魂:

自己對于美國的價值何在?

但我想他們也不會有答案。

因為,要說軍事,打仗的風險都沒有;要說經濟,難道1億人口的日本,比得過旁邊十幾億人口的大鄰居?

歲月無情,美人遲暮,只剩無奈,空悲切。


03

命運的天平傾向了日本?


可是,歷史的車輪,有時你真的無法預見。

就好像誰能想到,中國當年叱咤風云的地產大佬,現在會風雨飄搖,而當初令所有年輕人羨慕嫉妒恨的大廠員工,現在的狀態是待業中。

30年后的今天,日本找回了當初的戰略價值。

原因就在于大國博弈正愈演愈烈,拉攏站隊的氛圍也越來越重。

以日本人的尿性,在跟誰混這個問題上,我想他們毫無可能爆冷,反倒是繼續一條道路走到黑。從各種跡象其實都能夠看出來,這點咱們無需去自欺欺人。

有了這層戰略價值,經濟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以這個角度再看看巴菲特以及一眾華爾街大佬集體組隊去日本撈金,以及日本股市的瘋狂上漲,你真的覺得只是資本炒作這么簡單?

不盡然吧。

如果只是一個兩個也就算了,這些大佬集體行動,他們考慮的東西顯然要比一般股民更多,也更深入。就以產業而言,現在西方國家都拼命把自己的核心產業從海外往自己國內搬,日本肯定也是有樣學樣。

對于已經失去30年,在地上摩擦了這么久的日本國內而言,多搬回一家工廠,就多解決一份就業,多一份稅收,多一份自主可控,多一份經濟增量。實在搬不回來的,也無所謂,頂多就不變而已。

這個邏輯大家真要好好領會一些,因為對于另外一些國家而言,多搬走一個,就少一份就業,少一份稅收,經濟就失去一份增量。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了吧?

是不是像足了一個股價長期趴在地上的股票,生意照樣做,只不過長期沒有增長預期而已,現在增長預期突然來了,邏輯反轉了,股價蹭蹭蹭往上漲,情理之中吧。

對了,日本企業還傳出給員工加工資的新聞,這是自1993年以來首次,信號足夠強了吧,如果不是對于經營前景有好的預期,哪個老板會傻到花錢賺吆喝?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底誰能獲利最大,沒有人能準確預料得到。

但如果你還是用過去三十年的眼光看日本,還以為人家是“平成廢宅”、“低欲望社會”、“通縮一代”,那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了。


04

結語


回到開篇的問題,日本股市的飆漲,很可能并不只限于股市,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只是在乎你看得夠不夠通透。

其實,日本這個國家,多少有點飄零的感覺。

因為是島國,資源匱乏,災害頻發,注定了日本只能成為一個依附大國而存在的國家。

過去的千年,她依附我們;最近百年,她依附美國。

這就是日本的宿命,無法改變。

所以,對于日本而言,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大哥,找對了,飛黃騰達,找錯了,風雨飄搖。這點日本人還是很清醒的,他們也很有這種身份認同,而且并不以為恥。

在剛結束的G7廣島峰會上,岸田文雄沉醉于與歐美領導人共商大事,絲毫不在意他腳下的土地,78年前曾經遭受美國原子彈的摧殘,反而認為是一種“榮耀”,一種成為西方俱樂部終身會員的“榮耀”。

實際上,雖然日本的經濟總量在全球都排得很靠前,但日本的國土面積狹窄、人口數量也不算大得離譜,說的囂張點,大國給點好處,都足夠他們吃的了。

所以,當年美國扶持日本并沒有特別費力。今天,同樣的情景再次上演,來自美國、歐洲的訂單預計會源源不斷地從別的國家轉移向日本,這對于日本經濟而言,完全有可能打破停滯,重新回復增長。

要知道,日本雖然在IT等硅谷式創新產業中乏善可陳,但在先進制造業、高端裝備業、新材料等領域,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半導體設備、材料就是最好的證明。

或許,這才是巴菲特等華爾街大佬看好日本的真正原因。

何況,日本現在對于海外資本是如此友好。自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日元融資成本在全球來看都很低,日元在美聯儲強力加息下又正處于低位,常年的經濟停滯,使得日本資產價格具備相當高的性價比,借日元買日元資產這種投資閉環,找不出有什么破綻,而且隨時可能因為日元升值先躺賺一波。

Why not?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相關閱讀

評論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