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憑什么不加班?

孰優孰劣

到現在還不覺得996有問題的,非蠢即壞。

各種拼命加班內卷,國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

但不是每個地方都如此。

這兩天,看到一部講中國人到越南創業的紀錄片《出海》,屬實大開眼界。

越南是一個有6800萬網民、還遠未成熟的市場。作為國內出來的卷王,主人公黎叔僅用一年,就成了當地互聯網的一號人物。

但他很不適應越南員工對工作的態度。

越南打工人,不羈放縱愛自由。

作為老板,黎叔每天9點就到公司,10點多員工才稀稀拉拉到齊。

沒干一會,12點到了,“嘩”地就集體去吃飯,飯后齊刷刷睡倒一大片。

2點陸續睡醒,慢悠悠地干活。4點左右,沙發上、地上坐滿了人,都在閑聊。

5點半,集體準時下班,齊刷刷沖進地庫騎車離開,公司就剩黎叔一個人。

滿打滿算,這些越南員工一天最多也就干5個小時的活兒。

加班?不存在的。

別說是周末有緊急的工作要處理,天塌下來,也得等周一再說。

你說客戶等不及?客戶也不加班。

國內打工人這么勤快,都卷成狗了。

憑啥越南人,就能那么“懶”啊?


01

改造


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古代東方世界,長期存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系統。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文化圈。

越南是其中的核心之一。和朝鮮、日本一樣,常以“小中華”自居。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啟后,法國傳教士到達中南半島宣講福音,影響力越來越大。

對尊崇儒家的越南小朝廷來說,這是個嚴重的外部威脅,只會蠱惑人心、敗壞風俗。

1833年,面對愈發猖獗的殖民者,阮朝明命帝下令,全面禁教。

時值大革命時期,法國如日中天,世界為之側目。小小越南,既然不合作,只有請你去死。

1858年,法國正式出兵越南。

1887年,兩國簽訂《順化條約》,正式宣告阮朝滅亡,越南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直到1954年,法軍才全部撤出越南。

如此長歲月的統治,法蘭西對越南人進行了深入骨髓的改造。

首當其沖的是文字。

為了宣傳法式文化,殖民政府創立《南風》雜志社,大量介紹西方思想、科學、文學,比如無線電、電影、電話的起源和發展經過。

這些新知識,一方面促進了越南近代的思想啟蒙,城市中出現不少“開眼看世界”的人物;但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開始崇拜西方文化,甚至維護殖民統治者。

再加上法國人的干涉,大量資金投入到法式教學中,漢學迅速衰落。

1919年,越南宣布廢除漢字,自創了一門新的拉丁文字。

如今,雖然越南語和廣西地區的方言在發音上十分相似,但越南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圈的記憶,已經很陌生了。

這直接導致了越南歷史的失落。漢字文獻記錄了越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思想,但這些信息現在都很難被大部分越南人理解。

就像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記憶。

關于這一點,體現在現代越南社會的方方面面。

去越南游玩過的朋友,大概都會有種錯覺:這里確定不是法國?

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大叨、胡志明市和河內,這里有很多法式建筑,和中國的老上海灘一樣。

比如河內歌劇院、西貢圣母院大教堂、大叨群山中的殖民別墅和豪宅,甚至越南軍隊的營房,高高的拱門、陽臺、柱子和令人愉悅的對稱,令越南人沉醉不已。

模仿巴黎圣母院所建的越南河內大教堂

除了建筑,越南人的生活習慣,也帶著本土化的“法式浪漫”。

比如,在亞洲其他地方,面包并不是那么受歡迎。但在越南,剛好相反,沒有什么比Bánh Mì更受歡迎,即越南法棍。

法棍對法國人來說,就像埃菲爾鐵塔,是獨特的標志,一日三餐都可以吃,大街小巷都有得賣。

對現代越南人也一樣,一日不吃都不行。大街上賣法棍的大媽多的是,一天隨隨便便就能賣幾百根。

這里的法棍是經過改良的,里面一般塞有越南本土扎肉、腌蘿卜絲、薄荷葉、烤肉、鵝肝醬等等。

味道還算不錯,價格不貴,基本上2萬越南盾就能買到,差不多人民幣6元錢。

越南的另一大特色是咖啡文化。

作為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越南人本和中日韓一樣,喜歡喝茶。但自從法國人來了后,咖啡迅速成為主流。

如今,咖啡已是越南人不可或缺的飲料。

當然,因為客觀條件約束,越南人喝咖啡沒有法國人那種格調。

在這里,喝咖啡就像是在吃路邊攤。

一堆人拿小板坐在咖啡店門口,圍繞一個小桌子,甚至有時連個桌子都沒有,就在那里喝咖啡,侃大山,一坐就是小半天。

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

他們對咖啡是如此熱愛。以至于一個東南亞小國,卻成了僅次于巴西的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國,將文化生活轉變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除了以上這些,還包括教育、烹飪、時尚以及大量基礎設施,我們都能看到,越南人的生活方式,和法國人極為相似。

雖然殖民者早已離開這條土地,但這里到處都留存著他們的印記。

這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越南人動不動就罷工。

因為法國人就特愛罷工。

自18世紀大革命以來,民眾運動在法國社會中從未斷絕。尤其在20世紀初,工會組織推動的數次大規模罷工,迫使政府在勞資關系中更多地考慮工人的利益。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傳統。

越南人有樣學樣。

加班不可能加班的,動不動就罷工爭取權益才是常態,一言不合就請假辭職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即便月入一千元,準時下班約三五好友到咖啡館、酒吧放松,定期出去旅旅游也是必不可少的。

根據經合組織(OECD)調查:中國工人平均每天工作9.2小時,毫無爭議地位居世界第一;而越南工人,一天加起來工作不超過5小時,到點下班絕不會為工作多逗留一秒。

在這點上,真的很法國。

問題是,法國人均GDP為4.37萬美元,越南才0.37萬美元,這差距多大啊。

法國人崇尚自由,是理想的浪漫主義者,這一切的前提是他們已經不愁吃穿,不需要為了生存而焦慮。

越南又憑啥呢?

早早下班的越南打工人


02

要票子,不要廠子


時至今日,亞洲仍只有4個發達國家: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日本。

猶太人是美國的爸爸,誰都可以窮,以色列不能窮。

其他三個,都是被時代風口推起來的。

新加坡好說,中日韓都是貧油國,石油輸入80%要走馬六甲海峽。

獅城占了地利,人口才幾百萬,能不富嗎?

日本的紅利期是朝X戰爭,成為北約的亞太前線。

美國真的把日本當親兒子,不僅技術轉移毫無保留,還給予接近于0的關稅。日本商品賣到歐洲,也是低關稅。而歐洲商品賣到日本,就要繳高關稅。

如此多便利,日本市場幾乎可以只進攻、不防守,電子產品和汽車迅速攻略到全球。

韓國和日本差不多,紅利期是越南戰爭。

此戰前,南韓人均國民收入才73美元,全球最窮之一。相比下來,北邊的朝X才是富國。

戰爭開始后,韓國攏共60萬正規軍,先后5次往越南共派遣了31萬人。如此舍生忘死,真把美國人給感動了。

此后,美國不但對韓國全面開放市場,進行資金、技術支持,還把越南戰場上大量軍事、基建訂單交給韓國。

窮國朝X,就這么一飛沖天。

日本人眼紅的不行,想搶生意,被美國趕走了:你才給父皇出了多少力,你有二皇子忠心嗎?

70年代初的韓國貧民窟

越南也有自己的紅利期,貿易戰。

越南的改革開放,是從1986年開始的。但真正引起全球矚目,是在2019年后。

從那一年起,中國到美國的商品,要么不讓賣了,要么就收高額關稅。

在這一前提下,大量外資奔赴越南開廠,包括中國的各種勞動密集型企業。

2018年,越南是美國第12大進口商。到2019年,就排到了第8。

尤其在三年疫情期間,全球多數國家,包括東盟各國GDP都是負增長,越南卻逆風上揚,連續高升,取得歷史性突破。

看起來,越南好像即將成為日韓后的第三只豬,就要飛上天。

但從貿易數據看,并不是這樣。比如2020年,越南進口額2627億美元,出口2826億美元,看上去規模很大,其實總共才賺了200億美元。

造成的結果就是,幾乎攢不下錢,從而沒有資本進行技術升級,只能被鎖死在低端制造業。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越南沒有重工業。

日本早在甲午戰爭后,就通過掠奪中國資源,完成了重工業布局。所以二戰后,在美國支持下,能迅速死灰復燃。

韓國樸正熙時代,是軍事獨裁,他可以強迫財閥們搞重工業,不聽話就去死。在高壓統治下,韓國才完成了重工業化。

但越南顯然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很少有人關注到,越南改開幾十年,“先富起來”的那部分,是軍人。

80年代,越南戰爭才剛剛結束,越南國內非常窮困,國家也沒錢,百姓也沒錢,根本沒辦法擴大生產,只有軍隊還有一些資本。

他們有了這些先發優勢,什么行業賺錢就可以搞什么,壟斷了全國電信、港口機場、房地產、銀行業,完成了財閥化。

比如,越南通訊部隊掌握了全國最大的電信公司,工程部隊成了最大的建筑商,土地管理部門直接開發房地產,運輸部隊直接開始搞貿易和物流,還能依靠特權享受免費待遇……

現在的越南軍隊,更像一個巨大的財閥

2004年,越南國會提出限制軍隊經商,被軍隊一致否決;2004年,政府再次禁止軍隊經商,直接沒人理。

人家有槍有錢有人,憑什么聽你的啊?

人家就是靠金融、房地產賺錢的,你說俺們要工業化,小心派人把你嘎了。

現在是什么時候了?2023年了!早就過了搞重工業的窗口期。

傻子都知道,房地產、金融、設備才賺錢,越南軍方憑什么吃力不討好去搞重工業啊?做做代工得了,屁民餓不死就行。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的推動下,過去5年,越南房價幾乎翻了一倍。

3月胡志明市房價(美元/㎡)

相對應的,越南打工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才漲了30%多,而且是在2022年下半年才開始猛漲的。

不到300美元的收入,房價卻幾千美元一平。這個壓力,至少不比中日韓低了。

普通人沒有在發展中享受到紅利,反而自己成為了紅利本身。

既然再怎么努力,也買不起房,何必還那么較真呢。

今時今日,中日韓三國,還在奮斗的越來越卷,放棄而躺平的越來越多。

越南打工人頻繁罷工,既是民族性格使然,也未嘗不是對資本社會無聲的抗議。


03

尾聲


越南人學法國,不羈放縱愛自由。

這其實是好事,打工人不能欺負打工人。

但對企業而言,這就非常頭禿了。過去20年,越南最低薪資漲了17倍,工作效率卻一直沒有提高。

再加上,越南人民大都信奉佛教,全國佛教徒約有2000萬人,講究的就是錢財乃身外之物。

這就非常要命了。

眾所周知,制造業一旦來了訂單,鐵定是要加班的。

實際上在國內,只要你給加班費,大家都搶著加班,大部分工人都是靠這個賺錢的。

但在越南,你鼓動大家趕工,說:錢給夠。

然后,就罷工了。

這一來二去的隱形成本,真不低。

又比如另一個更大的產業轉移地印度,總給人一種感覺,14億人口,上來就是干。

可印度自己的經濟學家都說:印度龐大的年輕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便宜是便宜,架不住效率太爛。

不信這個邪的代工企業,基本都在東南亞和印度感受過現實的毒打。

只是對打工人而言,自己效率高,就幸福嗎?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就業競爭的殘酷性。獨有的“丈母娘文化”、高額的房貸車貸,逼得國人沒有與企業一爭長短的勇氣,不得不忍氣吞聲的承受著各種壓榨。

你今天拼命完成的工作量,就是明天所有人的標準量。

所謂內卷,害人害己。

反觀越南人,則很容易滿足,不會有丈母娘逼著女婿買房買車、負債累累、

他們月入一兩千,但每一天都在生活。

你笑別人懶如豬,別人笑你累如狗。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相關閱讀

評論

    格隆匯